前言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們談了 IB MYP(Middle Years Programme) 的課程內涵與學習理念。今天,我們要來談談 MYP 的評量方式,這是一個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惑的部分。
MYP 的評量方式 和台灣傳統教育不同,許多人習慣以「小考 + 大考」來理解評量,但這樣的比喻其實過於簡單。今天,我想用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,來說明 MYP 到底是如何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果,以及為什麼 IB 會對評量有這麼高的要求。
MYP 評量的兩大類型
MYP 的評量方式主要分為兩種:
- Formative Assessment(形成性評量)
- Summative Assessment(總結性評量)
很多人會直接說:「喔,形成性評量就是小考,總結性評量就是大考嘛!」
這樣的說法並不是錯,但它過於簡單、甚至有點粗糙。
形成性評量(Formative Assessment)
形成性評量的 目標有兩個:
- 蒐集學生學習的軌跡
- 協助學生建立學習鷹架,幫助學生完成總結性評量
簡單來說,形成性評量不只是測驗學生的成績,更是老師用來掌握學生學習狀況的工具,評估學生「學會了什麼」,而不是「錯了什麼」。
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學會,而不是考倒學生。因此,MYP 的評量是 加法評量,而不是 減法評量。
數學科的例子
由於評量方式有很多種,我們用紙筆測驗來舉例。
在 MYP 的建議中,教師會把學習內容分為四個層次:
- 簡單且熟悉的領域
- 簡單但陌生的領域
- 複雜但熟悉的領域
- 複雜且有挑戰性的領域
這樣的設計,能夠幫助學生從基礎逐步學習到高階概念,並確保學生的學習是有層次的,而不是直接「丟一個大魔王題目給你做」。
舉個例子,一名學生在數學測驗中:
- 觀念正確
- 解題步驟也完全正確
- 但最後因為加法計算錯誤,導致答案錯誤
在傳統評分方式下,這可能會被扣分甚至不及格。
但在 MYP 中,老師會評估這名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數學概念,而不是單純根據錯誤的答案來評分。
這就是為什麼 形成性評量設計得好,總結性評量的表現自然會進步。
總結性評量(Summative Assessment)
總結性評量,顧名思義就是對學生學習的「總結」。但它 不只是期末考,而是多樣化的呈現方式。
如果是紙筆測驗,老師會合理分配題目的難易度,確保:
- 數學反應較慢的學生能夠跟上
- 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也能夠挑戰更高階的題目
如果是非紙筆測驗(如報告或專案),MYP 會要求學生按照規劃逐步提交草稿,並獲得教師回饋,最終提交完整的作品。
報告評量的例子
假設老師派了一個作業:「請你針對台灣這次選舉的觀察,寫一份報告,進行分析與心得。」
傳統方式:老師直接收取報告,評分後交還給學生。
MYP 方式:
- 學生需要 分階段提交草稿
- 老師提供回饋與指導,確保學生方向正確
- 學生修正後提交完整報告,最終進行總結性評量
這樣的方式可以確保學生不會因為「方向錯誤」而失去學習的機會,也讓學生在過程中真正掌握課題的核心。
MYP 評量的四大面向(Criteria)
MYP 不會單靠一張考卷決定學生的成績,而是依照四大面向(Criteria)進行評量。
以數學為例:
- Criterion A: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(認知與理解)
- Criterion B:Investigating Patterns(尋找規律)
- Criterion C:Communicating(數學語言的溝通能力)
- Criterion D:Applying Mathematics in Real-life Contexts(數學應用於真實情境)
A 和 B 可能可以透過紙筆測驗評估,但 C 和 D 則更傾向於專案或報告的評量方式。
MYP 要求 每個面向在學年中至少進行兩次總結性評量,最後綜合四個面向的成績來計算最終學科分數。
學期成績範例:
- A(Knowing and Understanding):7
- B(Investigating Patterns):6
- C(Communicating):尚未進行該評量
- D(Applying Mathematics in Real-life Contexts):尚未進行該評量
到了學年結束,所有面向的成績都會完整呈現,最終的數學成績會依照四個面向的整體表現來評定。
如何確保 MYP 評量的公平性?
MYP 為了避免主觀評分,使用了 兩個關鍵機制:
- Rubric(評分標準)
- Best-Fit(最佳適配評分法)
Rubric(評分標準)
所有評量都必須在事前提供明確的 Rubric,讓學生清楚知道達成不同等級需要具備的條件。
示例(美術作業評分標準):
- 1-2 分:有輪廓
- 3-4 分:輪廓清晰,五官比例正確
- 5-6 分:輪廓清晰,五官比例正確,且有完整色彩
- 7-8 分:以上條件皆達成,且細節處理精細
這樣的標準讓學生能夠明確理解自己的學習目標,避免「交作業後才知道評分標準」的情況。
Best-Fit(最佳適配評分法)
MYP 並不單純使用「平均成績」來計算總分,而是根據學生的整體學習歷程來綜合評估。
示例(學生的評分紀錄):
- 3 → 4 → 5 → 5 → 5 → 6
- 雖然學生最初較為落後,但隨後持續進步,因此最終可能獲得 5 分
這就是 MYP 評量與傳統測驗最大的不同。